自10月初经历大幅回调后,恒指在全球流动性回暖及科技板块领涨的推动下,再度开启震荡上行。美联储如预期降息25个基点,而后香港金管局同步下调基本利率,为市场注流动性。与此同时,中美领导人在 APEC峰会会面,交易员对关税谈判取得积极进展的预期升温,风险偏好显著改善。

多重利好因素叠加下,港股今天迎来普遍高开,科技、资源与金融板块贡献突出:大型互联网和AI相关权重股回升,有色金属与新能源链因供应紧张与长期需求预期上涨显著,银行与保险则在业绩与利率预期改善下表现稳健。
科技与AI:估值重估的主战场
从行业表现来看,科技股无疑是带动本轮反弹的主力。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消息,再次引发交易员对AI叙事的热情押注,推动全球科技板块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。
港股中与AI、云计算、终端硬件相关的龙头公司受益明显:京东、哔哩哔哩、快手等中概股普遍上涨超过2%,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美团等权重股均走强。此外,苹果供应链概念股如鸿腾精密,也因iPhone17系列在中国市场热销及潜在硬件升级需求而受到资金关注。
不过,交易员需谨慎两点:首先,英伟达及美股科技财报利好可能放大港股科技板块短期波动,但基本面支撑仍有待 11 月中旬陆续披露的业绩验证。
其次,宏观环境虽在改善,但终端需求尚未完全恢复,融资成本下降对利润的传导仍需时间,因此盈利兑现能力有限、估值支撑不足的成长股,在市场从情绪驱动转向业绩验证时,仍可能承压。
在此背景下,交易员短线可以关注盈利可见、现金流充足、研发投入持续,且估值合理的科技龙头。它们在政策边际改善与全球流动性回升的双重环境下,更有机会充当市场的“稳增长”支撑。相比之下,业绩波动较大或利润周期性明显的标的,则要避免在情绪波动中追高。
有色金属与金融:基本面与资金双重推动
除科技股外,资源与金融板块在本轮行情中也表现抢眼。
一方面,铜价因供应中断担忧而创下历史新高,带动江西铜业和中国铝业等资源股大涨。在更高的时间框架上,新能源、储能和电动车对铜的需求仍然强劲,而全球央行宽松周期也增强了大宗商品的“抗通胀+周期修复”逻辑。
这为恒指提供了额外支撑,尤其对资源与材料板块而言,流动性宽松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利润修复的可持续性。
另一方面,金融板块在本轮行情中展现韧性。汇丰控股 10 月29 日绩后股价大涨逾4%,领跑银行股。其第三季度净利息收入年化增长近15%,说明其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仍具备稳健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。全球融资成本下降也将有助于香港信贷活动回暖,银行业息差压力可望缓解。
此外,恒生银行、中银香港等龙头机构凭借强劲资本缓冲与高分红吸引力,成为“高股息+低估值”资金的首选。保险板块如友邦,也因收益率曲线回稳和投资回报改善而呈现边际修复态势。整体来看,金融板块为恒指提供了稳定支撑,在市场波动中起到减震作用。
恒指短期震荡偏强,关注中美谈判动态
总体来看,在科技股、有色金属和金融板块支撑下,港股短期有望维持震荡偏强格局。降息周期带来的流动性改善与中美关系的缓和预期,共同推动资金重回风险资产。
短期而言,若美国放缓对华关税措施或释放谈判善意,科技与出口导向型板块将直接受益,市场避险情绪有望显著降温。反之,若谈判陷入僵局或出现新的摩擦,短期内港股可能再度承压。不过,从近期美方在供应链和投资限制上的表态来看,政策态度正趋向理性务实,投资者对“局部缓和”的预期正在升温。对恒指而言,这意味着波动率下降、估值中枢有望上移。
中长期看,港股整体估值仍显著低于全球主要市场。若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、国内消费及制造业数据进一步改善,有助于恒指吸引更多海外资金配置,结构性上涨动能或仍有空间。
做好交易准备了吗?
只需少量入金便可随时开始交易,简单的开户流程,几分钟之内即可申请。
交易员每周指南 – 是时候买入波动性了吗?
随着美国CPI和PPI的发布,市场更加确信美联储的宽松周期将从三月开始,预计从这个起点开始,每次会议都会降息25个基点。
交易员手册 – 让美好的时光继续
就在你开始感觉到风险资产(如股票)可能会进入一个更长时间的下跌期,各位联邦储备银行成员谈论到金融环境的放松减少了降息的需求时,我们看到NAS100、US500和US2000出现了强劲反弹。
对12月美国非农就业报告有何期待?
今年第一个重大风险事件对金融市场来说迫在眉睫,美国 12 月就业报告将于周五公布,这将为 2024 年第一个假期缩短的交易周画上句号。
交易员手册 – 静候逆转
当许多人试图对美国股市的长期走高进行推理时,一个明显的因素是,市场看到 2023 年和 2024 年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——“美联储看跌期权”已经重生,风险资产的隐喻安全毯又回来了在混合中。
交易员手册 – 终极狂欢
我们刚刚度过充满事件风险的一周,没什么能比美联储出人意料的鸽派转向更能让市场风险激增——正如我们所见,它极大地影响了交易环境。
2024年重大主题-中国经济是否最终在2024年表现优异
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,我们看到世界几大发达市场增长放缓。美国有效控制通胀水平、增长数据和劳动力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退热;英国经济增速较低,消费支出和高抵押贷款利率掣肘发展;而欧元区和德国更是面临着衰退危机。这种局面下,2024年中国经济将如何表现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。



